官方網站:台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
其實已經好久沒去注意當代的展了,不過這次當代開放攝影,一些極具震撼力的大型展品影像在網上廣泛流傳,吸引到我的注意(成功策略?),所以就決定選一天去看看囉~
門口.JPG
身為上班族已經沒有權利能避開假日看展了(遠目),六點結束的展,我四點多才到,心裡想人會不會少一點,當然是想得美,畢竟是星期天人超多的啊(泣),所以我只有走馬看花拍拍展品,看幾段影片,走出當代時時間是17點整!是低,我看不到一小時啊(燦笑)

門票.JPG
門票和一些簡介,中間飛機模型的硬紙板就是門票,每次當代的門票都會讓人覺得,50元是買那張特別設計過的票XDD,附帶一題我拿到的編號是78XX號,已經過快一個月的展期,不到一萬人,這樣的參觀人數好像有點少,今天人明明就多到我想翻桌,果然不是每天都是星期天(廢話)

題外話就是”間”展覽雖然說是21號開放展覽,不過到今天還在佈展中不對外開放~
場刊.JPG
不知道哪時候開始各大藝展都放棄了動輒數百元的高價場刊,但是這次當代還是讓我噴了,這本21X10X0.8公分大,全彩印刷銅西卡紙質,正面印有各作品的商業攝影,配面為各作家簡歷以及展品解說,這樣一本精緻又詳實的場刊居然只要10元囧~難怪會場人手一本。

先不說主辦會不會虧本,這樣子的確是有效的讓觀眾知道自己在看啥的好方法啦,尤其本次展覽許多東西都不是一眼就看的懂其中的意涵~不過缺點是看過幾篇感想內容多是大同小異,不知道跟詳實的作品解說有無關係~

各搞各的:歧觀當代.jpg 
展覽簡介: 「各搞各的:歧觀當代」的展覽名稱雖然強調了藝術創作的獨立自主性,但是也共同反應策展人顧振清從中國當代藝術界中所觀察到的一種新「三不」態度:對全球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一種不合作態度、對消費社會決定藝術市場狂潮的一種不入流態度、以及對藝術圈內風行一時之形式主義傾向的一種不參與態度。本次展出作品,普遍試圖藉由一種游離的藝術遊戲手法,來重新面對現代化進程所帶給我們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課題,當代館本身也期望藉由本展對社會權力及結構所呈現的批判性語言,引導一種重新建構當代視野/在地關懷的思考及回應方式。

參展藝術家:3P=3players小組、曹暉、高峰、蔣志、金江波、李頌華、劉仁濤、馬清運、繆曉春、琴嘎、隋建國、翁奮、辛雲鵬、徐小國、苑媛、卓凡(以上十六位來自大陸),及關偉(澳洲)、葛非+林縝(加拿大)、Valentin Stefanoff +Nina Kovacheva(法國)、Harro Schmidt(德國)、Timm Ulrichs(德國)、刁安(荷蘭)、Tomasz Wendland(波蘭)、許仲敏(英國)、楊千(美國)等,台灣本土藝術家參展的則有彭弘智、曾御欽及姚瑞中等三人。


覺得這次的展覽有趣是有趣,作品也大而壯觀,但議題似乎都不算新穎,諸如對科技的諷刺、人際間的疏離、疲倦等等,片佈這種大宗主題,卻蠻神奇的沒有環保議題(雖然這不是重點),總之可說相當保守吧?這些不是我對中國當代藝術中想看到議題,中國近代文化給人一種壓抑、狂暴、集體化、高度流竄的印象,在這此展覽中似乎看不到這種對本身的反思、解讀等等,展品的本身看不到什麼國籍感,作品想表達的東西也流於財大氣粗,對於一個主題具有意識型態的跨國展覽實在有點可惜XD

而且當代的空間不太足夠,沒辦法讓作品完美呈現,主展間的作品都會互相干擾,不過展品實值得一看啦!最近難得看到大型作品。

關於作家想表達的意涵請參見官網,以下是我獨斷的看法XD
每分鐘:這部車的激情頻率為22次每分鐘.JPG
作品名稱:《每分鐘:這部車的激情頻率為22次每分鐘》
作品尺寸:3850×2160×1450 mm
作品材質:不銹鋼,3MM厚矽膠,機械裝置,功率1.1千瓦渦輪氣泵
擺在門口誇張透視的這輛車,大概是我最想現場看的作品,因為網路上找到的圖都看不出整部車的構造,以平面化為立體的這輛車在於照片裡化為平面,所以看不出所以然,還是要到現場看立體的才有意思~

大概是四年前左右的北美雙年展,曾看過日本作家做出木頭跑車遍佈鋼刀的作品,那時的震撼比較大~

被揭開的“表皮”.JPG
被揭開的“表皮”——關於曹暉的雕塑創作 馮博一
獵奇控的最愛XDDD,不過現場看這隻腳做的並不是那麼精緻,好想幫它摳腳啊!(被打)

你去聊吧.JPG
這個畫面我還蠻感同身受的,雖然我只開了一個msn~XD

蛋形.JPG
這個不是影片,而是模型,利用動畫的概念,由一群連續動作的模型以定速旋轉,配合忽明忽暗的燈光,造成在動錯覺,在吉卜力美術館看過一樣的裝置,不過作成金屬骷髏的連動是另外一種惡趣味啦XDD

入瓶.JPG
飛龍入瓶,自稱中國版的阿拉丁神燈XD

調停.JPG
這不是要大家看作品,而是要證明今天人真的很多啊XD~至於這個作品啊...理念實在太硬坳了,根本一點也感受不到啊啊啊= =
解說茲節錄如下:它被裝置的位置的意義要大於它孤立的意義。觀眾進入展廳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被這個“亭子”過濾的蘇聯專家援建的建築物的屋頂。在這裡,亭子是得魚之筌,指月的手指:處於在與不在之間。當我“追問”亭子的“緣起”的時候,我得到了一堆“統計學”意義上的以“屋頂”為基礎的漢字偏旁部首的清單:向前看是讓你可以回溯的“蘇式記憶”,向回溯是讓你可以念念不忘的方塊字“偏旁部首”。這就是這個亭子的調停功能:在進取與堅守之間,不立於一端,而是變身為一個“變壓器”,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股電流之間進行調度:馬清運一直把自己稱為“調停人”。
完全感覺不出來,就當是我愚鈍吧XD

意識形態.jpg
翁奮《意識形態》,2008,裝置,10萬個禽蛋殼,400×1000×170cm
本次展覽的主打吧?長達十公尺的作品,可惜當代給的看台不夠高,無法看出一張美金和一張人民幣的巧思~(本圖是節錄自官網的)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jpg
 (點圖放大)繆曉春《坐井觀天》,2008,3D電腦動畫,16分鐘
這張當然是文藝復興名作人間樂園啦,會插這張是因為作者是由此圖發想成16分鐘的動畫,赤裸裸諷刺現世人間百態,是全場我唯一完整看完的影片(大概是因為是動畫吧XD),不過我一直看到畫打下來才發現兩者或許有關(沒有邊看作品邊研究解說的習慣),不然我一直以為是某個三D繪圖師算圖算到捉狂的復仇作(笑),本作雖說3D技術不算精緻,不過畫面流暢與音樂配合的很好,倒是蠻能吸引人坐下來一次看完的。



呼累.jpg 
當然還有很多作品(像倒吊狼啊~看起來像拍立得的油畫啊),不過我剛電腦當掉,懶得重修圖了,請自己參見官網唄(喂)

這次其實看的不仔細,就這樣做下評價實在很對不起那些藝術家們,但我實在受不了看展時人很多啊ORZ~居然有幾對情侶在影片的包廂裡親熱囧(就算我不是去死團我也火了= =),要是在展期完前還有機會的話想再平日來一次~

此外,雖然本次展覽除了那隻腳比較糟糕外,其他作品都還算很保守,不黃不暴力,但是還是不要帶小孩子來吧,我覺得這種小孩子不會覺得有趣的展,強迫小孩子來是一種虐童的行為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