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 - Wikipedia
作者:艾芙烈.葉利尼克 Elfriede Jelinek
譯者:潘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2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1240721
規格:平裝 / 304頁 / 21*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 

三十八歲的艾莉卡是知名的鋼琴老師,單身,與具有高度支配欲的母親同居。在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表象生活下,艾莉卡卻唯有在偷窺他人做愛、自殘身體的儀式中,才能得到滿足。漂亮年輕的男學生愛上她,兩人展開一場互相爭奪支配權的「性虐待/被虐」的愛情旅程......。


這是一趟令人不耐與不忍的讀書旅程,我手上這本是11刷,那看來在台銷售量不是蓋的好,這也是因為當年電影在台灣引起很大的迴響吧。咳咳~所以你知道的~阿彌是暢銷書歧視派,所以這篇心得中的負面感想,可以當成垃圾無視XD~

哇咧~這薄薄一本我看快一個半月了吧?因為最近公車時間都睡覺去了囧~總算因為上班打混所以完食(喂);老實說其實覺得挺糟糕的,因為從中找不到屬於文學的美感囧,也許是我不夠纖細ORZ,後來查資料蠻震驚的是這種內容是作者的半自傳小說,這樣我稍微能理解為什麼字裡行間裡,流出來的並不是側面書寫故事人物,而是在正面鞭打故事人物,我不是文藝青年這樣的模式太尖銳太難入口。
其中,過多的譬喻讓一件簡單的意向變成無比複雜,在層層疊疊的意向譬喻裡,我們小心搜尋關於艾莉卡在現實與思考的交界點,那部份是現實哪部分是屬於角色的內心,在堆疊的形容詞裡曖昧不清,的確說強很強,在相同的情境中,所用的譬喻也絕對不重,也許有人會喜歡這樣高深莫測的文字駕馭能力(?),但是我是本質派的,對啦~我覺得不過是在玩文字遊戲囧。

然後我好佩服譯者喔!!可以有條不紊的翻出這樣亂七八糟的過多贅詞,不會讓我們讀者自文字裡迷路(拇指)

雖然故事圍繞在音樂學院、鋼琴、音樂家之間,但這故事卻毫無藝術性可言XDD,沒有人因為音樂幸運,同時也沒有人是因為音樂而不幸,充其量音樂只是放在背景的俗氣花瓶。

故事裡的女主角艾莉卡.柯特(Erika Kohut)從出身就是母親看管的好好的財產,食衣住行都有母親嚴格的限制,甚至年屆40仍與母親同床共枕,這也是本完全佛洛伊德式思維,任何反社會行為必然有悲慘或過於壓抑的童年,然後生為人的一切皆圍繞著性慾,很可惜我不是太容易被佛洛伊德洗腦的人(<=屁啦~在ACG裡的悲慘童年每次都哭的西哩嘩啦是誰?),我雖然不反對精神分析,卻討厭Freud一切都用假設、推理、猜想、歸納得出來的"偉大"心理研究,絕望啊~我對這個佛洛伊德之路好好走的世界絕望了(又離題了囧)

如果認為艾莉卡是因為母親而變成幾乎可稱為變態的女性(再學生口袋裡放碎玻璃,使學習音樂的學生在不能演奏、在公車上攻擊他人的小腿、用剃刀割開陰唇、渴望被虐、偷窺性交、聞嗅沾上精液的衛生紙...)完全歸咎於過於壓抑的生命,似乎會矇蔽對於艾莉卡這人整體的認知,壓抑與禁錮並非束縛艾莉卡的牢籠,而是構成艾莉卡的成分,那是不能抽離的東西,自然,就不會有人翩然降臨像騎士拯救公主一樣,讓艾莉卡昇華成正常的女人(世俗認知裡),除非有人能拿著榔頭打碎艾莉卡,小心的挑出尚稱純淨的部分在縫合,而新的艾莉卡將是不具任何意義的其他存在,那自然不是個以不純動機接近艾莉卡不經世事的年輕狂妄小鬼難辦到的事情,故事從開始就沒有一絲一點打算往好結局走去。

作者很憤怒,文字裡透露著憤怒,並不中性的書寫,確實的拿著細知鞭笞著故事人物,雖然主打的著情色(出版社方面XD)奇是故事的泰半我們還是只能從艾莉卡的眼、艾莉卡的手、艾莉卡的嗅覺單方面的去感受混合著偷窺、自殘的女性自生情慾(或幻想),雖然艾莉卡已經38歲,對於情慾的幻想卻還停留在18歲的稚嫩(我認為啦),男主角克列默.華特(Walter Klemmer)的行動是結尾才加入的,然後是一場沒有高潮沒有情慾只有男性的排泄,一點也不美好的"強暴"。

然後原本就是基於好玩探險心態而闖入這個女性墳場的克列默,自恃其年輕美麗,就這仰頭也不回的走了,毫無眷念,而艾莉卡只能又一次的以刀子自殘。

彼起男女主角亂七八糟幾乎不包含愛情,只有征服與自以為是的糾葛,我反而最喜歡其中一場近乎亂倫的艾莉卡對母親的床上"示好",將母親全身上下吻遍、啃舔,幾乎只差了艾莉卡沒有進入母親內部,這就是另外一起性侵害事件了,一種關於最不可以崩壞的道德壞掉了,也是艾莉卡最激列的一次對母親反抗-用以愛撫,卻遠比抓下母親頭髮,扯開喉嚨互相叫罵還來的震撼。

以下是引自WIKI的Elfriede Jelinek爭議

(雖然是黑白照,不過作者還在世喔,諾貝爾獎是不會搬給死人的XDD)
許多人對她的作品不屑一顧,認為她的作品帶有濃烈的色情成分。更有人說她的作品淫穢,下流,褻瀆神靈。耶利內克成了百余年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十位女性得主後,梵蒂岡便猛烈抨擊了將大獎授予她,因為她筆下的女性世界充斥著「赤裸裸的性事」,而且是「將性和病態、權力以及暴力聯繫在一起」,「肉體的結合是冰冷而晦暗的,缺乏交流,只有暴力的侵佔,沒有任何柔情蜜意,沒有絲毫靈魂或者意圖的尊嚴」。耶利內克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只是「無度的淫穢」,最終只能「陷入絕對的虛無主義」。 

德國著名文學批評家伊利絲·拉迪什就在《時代》周報上發表評論說,耶利內克的作品可謂「空無一物」,「經驗、感情、詩意」皆空,「沒有天空,沒有愛情,沒有思想,沒有色彩,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沒有光明,沒有俗世也沒有超脫」,所有的「唯一的一種物質」就是「垃圾」,包括「人類垃圾,自然垃圾,關係垃圾,愛情垃圾,家庭垃圾,媒體垃圾,語言垃圾」 

耶利內克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對社會的問題總是坦率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因此她也遭到了猛烈攻擊。有些組織曾打出「你要耶利內克還是要文化」的口號,鼓動市民抵制她的作品。 

2005年10月,在新的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即將誕生之前,瑞典文學院成員安隆德(Knut Ahnlund)提出辭職,以抗議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耶利內克。他認為:「耶利內克的作品像寄生蟲。去年把文學獎頒給她對文學獎造成了無可彌補的缺憾,也混淆了大眾對文學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